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热点  > 正文

跨越三万海里溯源污染物,江汉大学90后教师“出差”南极带回百余份珍贵样本 最资讯

时间:2023-04-17 15:13:38     来源:九派新闻

4月6日,随着“雪龙2号”破冰船返回上海基地,宣告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。来自江汉大学的90后女教师潘钰参加了此次南极科考,4月13日,在江汉大学举行的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江汉大学队员凯旋欢迎仪式上,潘钰将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全体队员签名的文化衫移交给江汉大学档案馆珍藏。同时,她也被学校授予“南极勇士”荣誉。

“雪龙二号的科考条件非常好,163天大家都收获颇丰!”回忆起此次“出差”南极,潘钰如此说。10月26日,“雪龙2号”自上海启程,潘钰随船出发开启科考之旅。她此次的科考任务主要是沿南极航线,在南大洋、南极洲周边海域开展大气、海水、沉积物等样品采集。

13日,在江大环境与健康学院实验室,零下20摄氏度的冰柜里,包装着锡箔纸的防尘、防光的密封袋内,就是她从南极采集回来的百余份大气和海洋样品。


(资料图)

✦ 潘钰老师展示样品 ✦

在科考过程中带回来样本都是固体的,大气污染物附着在薄膜和海绵上,海水污染物则在富集柱内。大气污染物采用大流量空气采样器采取。机器运作时,白色薄膜和类似海绵的物品过滤大气中的颗粒和气态污染物。“这个原理跟空气过滤器差不多。白色薄膜和海绵上面就有我们要采集的污染物。”潘钰说。

据介绍,潘钰此次科考项目是该校所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《基于CSIA-Cl分析的极地与青藏高原大气POPs环境行为对比研究》,已连续开展四年。

该项目负责人、江大环境与健康学院研究员王璞介绍说,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高毒性,能够持久存在于环境中,且能通过食物网累积,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,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长距离传输,到达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南北极地区。

✦ 潘钰老师在做科研 ✦

特殊海域连续作业数小时,

90余名科考队员同舟共济

科考船上各方面设施非常先进,但科考作业开展过程中依然需要科研人员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。

这次科考历时163天,行程近3万海里,4次穿越西风带,历经40余次强天气过程,遭遇的最高瞬时风力为11级,最大涌浪5米以上,先后抵达中山站、南极半岛、长城站、宇航员海和普里兹湾等区域。

在南极宇航员海域时,潘钰一天时间内需要连续作业3—4次,一次作业需要3个多小时。在这2周的时间内,她基本上就是抽空睡2、3个小时,然后再继续作业。

与此同时,她还需要克服晕船等身体不适,以及大风大浪雨雪等天气。“我之前没有出过海,第一次经历就发现非常辛苦,有很多昼夜颠倒的情况,经常碰到一些大风大浪或是雨雪的天气。” 在武汉土生土长的潘钰老师说。

✦长城站换膜 ✦

雪龙2号一直在行进,一到预定作业海域,船员就会抓紧时间开展作业,经常是连续几天没办法休息。忙碌时,船上的科研人员会相互协作,湿滑的甲板上,队员们吹着冰冷的海风,操作缆车、钢索等工具,进行底栖生物、磷虾、鱼类的生物取样,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,南大洋地球物理观测,卫星导航相关测试等相关科考工作。

✦ 换膜 ✦

在科考船上,除了自身的科考任务,潘钰还参加登船、靠港、上站安全培训、帮厨、安全巡视、防海盗等工作。“在科考船上真的有一种同舟共济的感受,大家是一家人,相互帮助,共同完成好科考任务。”潘钰说。

在科考途中,她结识了很多优秀高校的师生,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南极精神,对自己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,她也希望把此次南极之行的收获分享给自己的学生,希望他们今后能更多地为我国极地事业贡献江大力量。

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邮箱地址:jpbl@jp.jiupainews.com

标签: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