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点 / 金惟纯 主笔 / 万青责编 / 黄静
(相关资料图)
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974篇原创文章
优秀员工留不住,怎么办?
找人才真难,好不容易找到能用的,却留不下来。
留下来的,又不能独当一面,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才?
前段时间,刘润直播间邀请到了金惟纯老师。他是《人生只有一件事》作者,中国台湾商业财经杂志《商业周刊》创始人,被李敖誉为“台湾新闻界大才子”。
他28岁时出任台湾《中国时报》主笔。30岁,他放下高位厚禄,负笈美国研读企业管理。35岁回国,创办《商业周刊》,历经7年经营危机,把公司从亏损1亿多台币扭亏为盈,创下商业杂志发行量超过八卦杂志这一全球媒体发行记录。现在商周集团属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一员,堪称两岸三地华人圈传媒巨子。2009年6月,卸任商周集团执行长一职,现为商周集团荣誉发行人,以及《商业周刊》“创办人聊天室”专栏作家,并持续投身生命教育工作的推动。
希望他的经验,能够给你带来启发。
优秀员工留不住,怎么办?
金惟纯老师说:因为工作原因,我曾频繁地与各种创业者进行对话和交流。
你可知道,作为一个管理者,什么情况下会最无助吗?
真正让他感到无助的时刻,并非是面临市场竞争压力,而是公司的优秀员工们毫无预兆地陆续走到他面前,平静而坚定地告诉他:老板,我决定离职了。
老板环顾四周,再无一人可以信任、依靠。
一位CEO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:有次我正在国外参加一场关键的业务会议的时候,我的手机震动了。
我从口袋里取出手机,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通知:一位我非常看好的员工,送来了他的离职申请。
我看着手机屏幕,像被定住了一样。我能感觉到心脏在胸腔内狠狠地跳动,有些许的痛苦和震惊在我内心蔓延。
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员工,聪明、勤奋,总是能准确地把握住问题的关键,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。
我一直都觉得他是公司的宝贵财富,我一直都希望能在一起将公司带向更高的高度。
我瞪大双眼,看着手机屏幕上的离职申请,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我不明白,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?
我立刻开始反思,是不是公司的制度有什么不尽如人意?公司哪里亏待了他?还是我对他的激励和承诺没有兑现?我在公司里对他掏心掏肺,为什么他还是选择了离开?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期望,我理解这一点,但是,这并不能减轻我此刻的痛苦和困惑。
我以为我已经做到了最好,但现实却告诉我,我错了。
我在内心深处感到一种无力感,这让我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。
这种感觉,就像被人突然打了一拳,让我无法喘息。
然而,我知道我不能就此停下来,我需要面对这个问题,解决这个问题。
我需要和他好好谈谈,看看我是否可以挽回这个局面。
或者,我至少需要明白,到底是什么原因,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。
这样的场面,我经常听到企业界的朋友抱怨,他们对某些干部如何赏识,如何费心栽培,如何寄予厚望……
给钱,给职位,给资源....
结果这些人还是要走。
这些抱怨中常夹杂着灰心、不平和不解,而我的回应则永远是:
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
所有的离开,都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蓄谋已久。
优秀员工的离开,往往都是有预兆的。
而离开的原因,往往还是管理者们自己亲手造就的。
只是这些预兆,往往被管理者们所忽视。
忽视的原因是什么呢?
在金惟纯老师看来,往往有三点:
傲慢、不会倾听、没有给予空间。
我一个个来讲。
傲慢是绝症
很久之前,我曾听一位导师说:“傲慢是绝症,因为自己看不见!”
当时觉得他说得很对,却不觉得自己是个傲慢的人。
后来渐渐觉察,我才看到自己表面谦虚,只不过是保持风度,内心深处常自觉高人一等,骨子里傲气十足。
这种深藏的傲慢,自己往往看不见。
金惟纯老师举了个例子:
每年的春节前夜,公司大厅里悬挂的红灯笼点亮了深夜的办公区域,温暖的灯光下,我们每个员工排列整齐,一字排开,像是一条蜿蜒的河流,汇集了各个部门,各个角色的工作伙伴们。
我的任务就是在这场仪式上,挨个地说出他们的名字。
我坐在总经理的位置上,有人手里握着一把象征性的大榔头,安静的站在一旁。
每一次我无法准确地叫出名字,就会有人递给我那个榔头,做出敲击我头部的动作。
在十个人中,我常常会被敲超过八次。
我经常在这种情况下想,如果我记不住你的名字,那一定是你的问题。
你每天在我面前晃来晃去,你都没给我留下印象,你这个人一定是太平庸了,你没有做出任何一件事让我对你产生印象,你没说任何一句话让我记住。
所以我连你名字都记不住。
我的时间有限,我的脑容量有限,我不愿意花时间在不值得的人身上,甚至去记人家名字,我都不肯。
那时的我,就是这么傲慢,这么自我。
这样的想法背后,实际上我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视为人生的过客。
我认为人生就是两片浮云碰一下,不带走任何东西,各走各的路,我不要浪费时间消耗我的生命能量在你身上。
什么时候才会在你身上花时间呢?
你能为我带来什么好处?你有什么可以吸引我?没有的话,我为何要记住你的名字?
我对员工好,归根结底是想对自己好。我的发心不是利他,而是利己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将员工物化,变成了陌生人。
最终,我发现我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冰冷,越来越不温暖。
我开始讨厌那个冷酷的自己。
所以,我开始一点一滴的改变,从每一个人的名字开始记起,试图在冷漠的公司文化中找到温暖,让自己的心灵回归温暖。
在管理过程中,逐渐开始对人有温度,对事有灰度。
傲慢真的是绝症,除非你能看见它。
看见它,不容易。
但只要能看见,才有机会治愈。
在管理的过程中,要修谦虚,修谦卑。
回想自己过去的行为,我知道自己对员工的态度过于傲慢。
我自信地认为,提供了一个工作平台,给钱,给职位,就足以让员工满足和安心。
然而,现实却是我对员工的需求、期望和感受知之甚少。
甚至为了节约时间,我都不愿意和员工多聊一会儿。
也不愿意听员工讲了什么。
但却不知道,没有耐心,不会倾听,是杀死组织的慢性毒药。
推倒自我的高墙,不会倾听是组织的慢性毒药
金惟纯老师说:想要留住优秀人才,就要学会倾听。
很多老板不会倾听,位置越高越不会听,都是他在讲,他没办法听人家讲话。
员工们遇到困难,心里委屈,想趁着会议时聊聊解决办法,结果员工一开口,他的脑海就亮起红灯,立刻打断员工,根本不想听员工在说什么,也不想知道员工们为什么这么说。
老板每天都在讲自己有多牛,有多厉害。
优秀人才跟你做事一点意思都没有,而且他们本来是人才,到你这边都没办法发挥了。
因为空间都被你一个人占满了。
很多老板就说怎么这么辛苦啊,做事情好累,周围人都不行,都得靠我。
听到老板讲这种话,你就知道这家公司马上就不行了。
因为他一定是事必躬亲,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别人。总觉得公司的人,无论做什么都不如他。
能干的人不会为他做事,为他做事的人也被他束缚在牢笼里,无法发挥能力。
那能干的人无法发挥,一定不会留下来,一定会走。
所以管理工作,要花最多的时间不是用来管理别人,而是来管理自己。
我之所以有这种感悟,是在我生活中的某一刻,我突然有了一个强烈的警觉。
什么警觉呢?
在日常的交流、会议、讨论中,我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真正听别人说话了。
为什么呢?
因为以前我听别人讲话,总是抱着某种功利目的。
比如,你这个员工是重点培养对象,有潜力,够忠诚,价值观正,我愿意在你身上花时间。
比如,你讲的话,对我很有用,我能从你的话中获得信息增量。
比如,你在商界很有名,德高望重,我立刻就会收起傲慢的尾巴,恭敬谦卑的聆听。
简而言之,对我有用,我就愿意听。没用,我就懒得听。
我觉得是浪费时间。
时间对我来说,是不可再生资源,太宝贵了。
但是,随着我的年龄逐渐变大,在商界取得一定成绩之后,我发现有趣的人、有用的话语、重要的人在我生活中越来越少。
在我面前,似乎只剩下了重复的、无趣的、不重要的人和事。
我越来越吝啬自己的时间,耐心越来越差,也越来越不愿意听别人在讲什么。
当他们开始讲话,我会不耐烦地打断他们,催促他们:“说重点,说重点”。
别人刚讲几分钟,我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。
三分钟还说不到重点,我就会不耐烦的打断,我直接告诉你答案吧,我知道你要说什么,这事儿不行。
我发现自己像是站在一个永无止境的旋涡中,我在听,但我并没有真正听。
这个发现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。
我想,我不仅仅是在生物学意义上拥有耳朵,更重要的是,我要学会用心去听。
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我需要反复地去练习,去改变深入骨髓的习惯。
然后,我发现,听,真正的听,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。
因为,很多时候,通过倾听,我们能与他人建立联系,建立信任。
倾听,不仅仅是一种能力,更是一种态度,一种愿意接纳他人、理解他人的态度。
这个态度能帮助我们跨越障碍,克服困难,解决问题。
它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他人,更深入地了解自己。
我曾经疑惑,为什么人际关系、合作中会有那么多的阻碍和困难?
很多时候,那些障碍其实源于我们不愿意去倾听,不愿意去理解他人。
而当我们愿意去倾听,去理解,去联结,去给予空间,那么许多看似棘手的问题,其实都会悄然消失。
优秀的人才,他们有自己的见解,有自己的创意。
他们不需要一个一直在说话的领导,他们需要一个愿意倾听,愿意理解他们的人。
倾听,就是给他们一个发展,实现自己价值的空间。
我看到,很多领导者都陷入了一个误区。
他们的位置越高,就越难以倾听他人。
他们总是在讲话,总是在说他们的观点,他们的成就。
他们认为自己是牛人,是英雄,他们能解决所有的问题。
但他们忽视了一点,那就是他们无法给他人空间,他们的声音已经占据了所有的空间。
这样的领导者,他们会感到疲惫,会感到沮丧。
他们会抱怨周围的人都不行,他们会感叹他们必须自己做所有的事情。
他们没有意识到,他们的问题其实就在于他们无法倾听他人,无法给予他人空间。
不给空间,就是磨灭组织生机
金惟纯老师说:
一位创业者告诉我,现在找人才真难,好不容易找到堪用的,却留不下来,留下来的,又不能独当一面。
我说,到你公司看看吧!
那天他亲自主持会议,与会的同事都面色凝重,不太说话。
在他的会议室里,一切看似井然有序,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像是在等待什么。
我发现他们都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下,大家都小心翼翼,好像在担心做错任何一件小事都会引发他的不满。
当我坐在角落,静静地观察他和他的团队的互动,我忽然理解了他说的“找不到人才”。
在那个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,他坐在会议桌的头部,用力地敲着桌面,就像一个无情的法官。
他的眼神敏锐而决断,每一个看似平凡的问题在他看来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。
他一字一句地提问,揪出每个人的不足,然后决断地下达命令,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。
在他的主导下,会议进行了两个小时。
他的声音强势而铿锵,仿佛他才是真正的主角,而其他人只是陪衬的角色。
他的思维敏锐,他的语言精炼,他的目标明确。
然而,他的声音把整个空间都填满了,其他人只能默默地听着,没有人敢开口发言。
看着这样的场景,我想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。
他是一个强势的领导者,他喜欢掌控一切,他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其他人。
他占据了整个空间,没有留给他的团队任何自我表达的机会。
没有空间,他们就无法成长,无法发展自我,无法担负起更大的责任。
我告诉他,这就是他找不到人才的原因。
他需要改变他的领导方式,他需要给他的团队一些空间,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,有机会犯错,有机会成长。
他需要学会倾听,学会理解,学会尊重他的团队。
他看着我,沉默了很久。
最后,他点点头,表示他明白了我的意思。
于是,他开始改变。
他开始倾听他的团队的声音,他开始尊重他们的意见,他开始给他们提供一些空间。
他还学会了耐心,学会等待,学会了从他们的错误中找寻教训而不是立即指责。
他的办公室气氛开始有所改变,那种压抑感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而积极的气氛。
大家开始更愿意开口说话,分享自己的想法,承担更多的责任。
他的团队开始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活力和创造力。
他也开始发现,他的团队并不是没有人才。
他们都是有才华、有潜力的人,只是在他之前的管理方式下,他们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。
他开始意识到,他需要的不是一味地找新的人才,而是要懂得如何去培养和发展他的团队。
那天晚上,他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,看着窗外的夜景,反思自己的行为。
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,然后微笑着点了点头。
他知道,他已经走出了那个只会占据空间的领导者的阴影,他已经开始学会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领导者。
他知道,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是他已经迈出了那个最重要的第一步。
从那以后,他的公司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变。
他的团队变得更加团结,大家都愿意为了公司的发展付出努力。
他也找到了那些真正的人才,他们不再是他之前眼中的那些不能独当一面的人,而是成为了他公司的宝贵财富。
如今,他告诉我,他感到非常幸运。
他幸运的不仅仅是他找到了那些人才,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。
他找到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姿态,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。
我看着他,心中充满了敬意。
我知道,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领导者,一个能够带领他的团队走向成功的领导者。
人和人在一起,尤其是共事,没有空间,就难以成长,难以平衡,也就无法自在,不易长久。
员工必须有空间,才能尝试错误,才能有机会想明白、说清楚、做得到、活出来,成为负责任的人,也才足以担当重任。
最容易不自觉“占空间”的人,通常是反应快、口才好、意见多、性子急、标准高、个性强、居上位者。
大家不妨对号入座,如果这七项特性,你拥有两项以上,应该就算“占空间症候群”的带原者。
若是恰巧你周围的人又多半爱依赖、很被动、不动脑、手脚慢、不负责……
不必怀疑,你肯定就是占空间的人。
占空间这毛病,可以说是顽疾,很不容易改。
我发现,自己没耐心听、忍不住说,源头都是管不住自己的“想”。
无论发生什么事,一看、一听,就有想法,而且觉得自己的想法挺不错,不说出来太可惜,别人的空间自然就被我给占了。整个组织也慢慢失去活力。
后来痛定思痛,我强迫自己把起心动念转为成全别人,成就团队,不再证明我厉害。
如此才慢慢看到,我想得对没用。
因为做的人不是我,必须是他想出来的,才有可能由他做出来。
否则必将累死了自己,也耽误了别人。
最后的话
金惟纯老师说:
常听企业高管抱怨,他们有一些价值观、理念和原则,员工总是听不懂、没感受、做不到、不彻底,让他们很有挫败感。
这种心情我很熟悉,我也经常遇见。
但如今的我,已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。
因为我知道,外在环境中的一切只不过是一面镜子,反映出自己有所不足。
我现在看到的是:讲话别人听不懂,一定是自己没说清楚;说话不清楚,一定是自己体悟不深;体悟不深,一定是自己没做到;做到而别人看不见,一定是做的深度不够;已经做到够深,别人仍不受影响,一定是对别人的关心不够。
自己每一个行为背后,都深藏着一堆念头。
而在这堆念头里最核心的有2个:
我想不想跟你在⼀起,我想不想和你⼀样。
这两个念头会影响很多关系。
比如同事、亲⼦、夫妻。
人想要看见念头,就需要镜子。
孩子是父母的镜子,员工是老板的镜子。
有人说,今天北京市海淀区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最大的矛盾,是一群学霸父母和他们不争气的孩子之间的矛盾。
有些父母会说,我是学霸,我的孩子也要是学霸。
只要不是学霸,我就痛苦。
结果呢,孩子成了学渣。
为什么呢?
除了智商因素,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:
孩子靠近你,他不快乐。
他看到你活得不快乐,看到你太累了,他靠近你,他不舒服,他发誓这辈子不要成为你这样子的人。
他发誓,自己不要再学习了。
你觉得自己是学霸,是社会精英,很厉害,很优秀。
孩子却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你的自以为是,你的不快乐。
孩子对父母有时候会有一种盲目的爱。
他知道你活得不快乐,他就要活出一个比你更不快乐的样子,然后用叛逆来提醒你:
你的人生,有问题。
孩子有时候天生喜欢教育父母,从环境中学习,却不喜欢被父母教育。
你越教育,他就越反抗。
孩子不会给你讲道理,因为他知道讲道理,他讲不过你。
所以,他会用他的行为来教育你。
孩子认为你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,你活的状态是不对的,你对待我的方式是不对的。
所以,我不可以活好。
因为我活好了,就证明你对了。
我就不服气,我要跟你对着干,我要证明你是错的。
我怎么证明你是错的?
我沉迷游戏了,我变成学渣了,那就表示你错了。
我用放弃自己的方式告诉你:你有问题,你还没看到你有问题,我继续活到更糟糕。
直到,你愿意面对你的问题。
这就是为什么说:孩子是父母的镜子。
那为什么说员工是老板的镜子呢?
我常听到很多主管抱怨说:现在的90后,00后员工们,真实是既难沟通,又叛逆,太难管了。
这和多数人家里发生的事不是很像吗?
有位朋友说:“现今社会太缺乏爱,我想把自己的公司变成很有爱的组织。”
“如果我们这一代做得比较好一点,或许可以改变上一代的一些氛围。”
看到了没有?
年轻人看到上一代不懂得“爱”,也不想变成上一代的“样子”。
因此想用他们的行为来改变上一代的我们。
如果你还用过去的方式管理00后,10后员工,只怕会更加痛苦。
很多管理者在地位尊贵的人面前,常常戴着一副面具,当面对身边亲近的人时,就卸了下来。
在公司里,谁不听我的,就罚。你做好了?那你应该的。结果员工纷纷离职。
回到家里,妻子不听我的?就甩脸色。我在外面赚钱养家,这么辛苦,懒得解释。结果夫妻双方,争吵不断。
很多男人回家就换衣服,坐等吃饭,躺在沙发上,翘着二郎腿,袜子还乱扔。
你可千万别小看袜子乱扔这件事,每件小事背后,往往都隐藏着很深的念头。
乱扔袜子背后的念头是什么?
就是觉得自己很大、别人很小。你不尊重别人的付出。
你要求妻子在职场要叱咤风云,回到家还要做贤妻良母。
你把自己看得这么大、她那么小,人家很难平起平坐和你做夫妻,所以才和你过不下去。
所以说,人生到头来就只有⼀件事,就是把自己活好。
当你活出自己了,别人愿意和你在⼀起,愿意成为你这样的⼈,他们⾃然⽽然地就会靠近你。
当⼈愿意靠近你了,管理也就好做了,家庭也就和气了,财也就聚起来了。
换句话说:
推倒自我的高墙吧。
你能好,是因为大家都希望你好。
《 管理,要有目标、有战略、有组织 》
品牌推广 | 培训合作 |商业咨询 | 润米商城| 转载开白
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